市工信局赴蒙牛、伊利进行对标学习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0-12-13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办)       字体:[  ]

体裁分类:其他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       文号:       索引号203/2010-164655

贯彻落实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对标行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10年10月20日至24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市内部分企业和县区对标办工作人员到蒙牛、伊利进行了对标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此次学习考察由于时间较紧,只有3个工作日的有效时间,为此我们采取现场参观与专家授课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人员重点参观了蒙牛和林、利金川液态奶生产车间、蒙牛员工办公区、生活区及澳亚国际牧场;邀请了蒙牛集团原财务总监,蒙牛OEC管理创始人刘林平,原蒙牛乳业品牌营销中心助理总监、中国先行品牌策略机构总经理高俊刚分别就蒙牛集团董事会架构治理与OEC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战略之道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辅导和交流。学习考察活动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蒙牛、伊利两大集团概况及特点
    (一)集团概况
     蒙牛乳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初,总部设在中国乳都核心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东经济园区。总资产超过100亿元,职工近3万人,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600多万吨。蒙牛乳业集团已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多个,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激凌、奶品、奶酪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牌,产品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蒙牛实现营业收入257.1亿元,UHT牛奶销售量全球第一,液体奶、冰淇淋和酸奶销售量居全国第一,乳制品出口量、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居全国第一。
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也是国家经贸委评定的全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目前集团下设液态奶、冷饮、奶粉和原奶、酸奶5个事业部,所属企业80多个,生产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等39类产品6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2009年伊利实现主营收入240亿元。伊利集团拥有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伊利牌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10年6月,在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年度“全球乳业20强”,伊利名列第17位。
     (二)主要特点
      一是生产工艺先进。蒙牛和伊利都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从收奶到产品出库,全部由中央控制系统设定程序,指令机器人操作完成,在全自动的封闭设备中,原奶通过闪蒸、杀菌、灌装、装箱等一系列流程,最终通过先进的智能接送小车,送到立体型的智能化仓库,由机械手臂自动将装箱的牛奶制品送入每一个空缺位置,在检验合格后,运往市场销售。蒙牛高智能化生产基地共有22条高速生产线,按照“八化”(既国际化、智能化、规模化、立体化、展示化、人性化、差异化、系统化)和“119项创新”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设备最先进的乳制品生产车间。伊利金川工业园设计安装了18条生产线,其中德国康美生产线14条、瑞典利乐生产线4条,日处理鲜牛奶2000吨。整个园区按照欧洲先进乳制品企业的标准,建成了集自动化、信息化、大规模、花园式于一体的亚洲最大乳制品生产基地。
     二是企业文化厚实。蒙牛集团始终坚持把经营企业品牌和经营企业文化同时推进。走进蒙牛乳业公司,随处可见渗透着蒙牛文化的标语,如“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既让人知道该怎么做,又明白如何避免被企业炒鱿鱼。“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寻理由。”告诉人们失败了不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找出通向成功的方法和途径等等。伊利集团提出“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推行“以人为本、制度为保障、团队为前提,平等信任”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创新、追求人类健康生活为己任,坚持“直面竞争”是活力,“领先一步”是法宝,“共同成长”是主题的竞争观,力争实现到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型乳业集团之一的宏伟目标。两大集团的这些企业文化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与价值指向,提高着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企业员工的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对企业的重大决策、长远目标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是用人机制灵活。在伊利集团有一个口号,叫做先做伊利人,后做伊利事;欲出好产品,先塑好人品。伊利认为,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而这也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伊利集团一贯追求“社会价值高于商业利润,安全与健康大于物质财富”,想要实现这一企业发展宗旨,“人”是关键因素。所以他们非常重视人才,以德取才,以能用才,以需育才,以信留才,而‘德’始终排在第一位。蒙牛坚持“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的用人观,对一些矛盾关系如何处理,蒙牛提出“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国家和员工的利益。”正是这些灵活的用人机制发挥了伊利和蒙牛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伊利和蒙牛人创业干事的激情。
     三、主要做法
      一是敢于“对标”世界一流。2003年初,北京大学何志毅教授曾问牛根生:“想当老大吗?”牛说:“老大谁都相当。不过,我的‘标杆’都是国际企业,没有国内的……想尝尝世界冠军的滋味。”当时的蒙牛主营业收入只有16.68亿元,也就是在这一年,蒙牛对标海尔集团,加强内部管理,引进OEC管理。2006年蒙牛乳业制定了到2010年进入全球乳业20强五年战略规划,现在已经提早一年实现了这一既定目标,伊利集团也于今年年跻身“全球乳业20强”行列,并力争到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
      二是有超前的思维。蒙牛乳业用5年时间增长了200倍,从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0.37亿元的小企业走到今天,首先得益于他们具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更离不开企业超前的思维和超凡的胆略。在刚创业时没钱、没人、没资源的情况下,蒙牛就强势提升知名度,走先市场后工厂之路,在发起时只有340万元的情况下,蒙牛的招商广告就已经走上了央视;在城市消费者消费能力快速提升的情况下,蒙牛又大胆推出高端品牌---特仑苏,特仑苏的成功不仅奠定了蒙牛乳业巅峰的气质,同时也为蒙牛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蒙牛的兴起、每一年的发展和繁盛,无不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面对市场变化在实践中创新,引导企业前进。
     三是善于借助和利用外力。蒙牛原总裁牛根生说:“我们资本路线走了其他企业曾经想也不敢想的道路。”2002年12月蒙牛集团与摩根斯坦利、英国英联投资、鼎辉投资基金三家机构达成协议,三家联合向蒙牛注资2597万美元,此次注资是内蒙古民间一次性引进外资数额最大的项目,也是国内乳业所获的最大一笔外来注资。此后,蒙牛又借助“申奥”打响在全国市场的第一炮;2003年抗击非典以及搭乘“神五”一起腾飞;2005年联动超级女声的娱乐营销进一步扩大了蒙牛的影响力。蒙牛正是借助和利用这些“外力”不断提升知名度并发展壮大的。
      四是注重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蒙牛的成长,离不开员工、奶农、股东、经销商共同构建的和谐链条。蒙牛坚信,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蒙牛把企业比作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方方面面的利益都必须得到兼顾,如果忽略或损害了其中的某个环节,链条就断了,生态圈就没法再循环下去了。10年来,蒙牛坚持“奶农的利益是产业基础”的信念,在生产基地的周边地区建立奶站3000多个,联结奶农300万,累计收购鲜奶超过1500万吨,创造就业机会100多万个,为农牧民累计发放奶款近400亿元,累计创造产值1000亿元,缴纳税款40多亿元,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四、几点启示
      在全市开展工业企业对标行动,是推动我市经济方式转变、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抓手,对于增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标”就是对比标杆找差距。推行对标管理,就是要把企业的目光紧紧盯住业界最好水平,明确自身与业界最佳的差距,从而明确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此次赴蒙牛、伊利学习考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通过对标学习考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对方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从而确定自身差距和不足,修改和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和举措,助推企业长足发展。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了启示。
      启示一:企业实施对标发展是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之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突显出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与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对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对标,跟踪国内外发展趋势,紧扣市场脉搏,置身创新前沿,能够尽快地、大幅度地缩小与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的差距,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也是提升企业话语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捷径。蒙牛、伊利正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向高端看齐,不断确定新的发展目标,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果。尤其是蒙牛,在创业初期就勇于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高起点、高站位确定企业发展方向。他们的发展史证明,对标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没有一个一线品牌强大到不可竞争,更没有一个一线品牌强到没有盲区。国内外优秀企业中也不乏通过对标实现跨越赶超的先例,当当对标亚马逊成为中国最大网络图书超市,联想对标惠普成功并购IBM,奇瑞对标现代成功地挑战国际巨头,海尔集团对标GE、西门子成功打入欧亚美国际市场。在我市企业中,也有对标成功的经验。中铁山桥集团通过对标邯钢、海尔、青岛港推进管理理念创新,通过对标中铁定桥、中铁立科、武船重工,加强基地建设和战略合作,使企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实现总产值、利税分别是2000年的8倍和6倍,成为国内生产钢梁钢结构、铁路道岔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兴民伟业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对标创新”的发展理念,从成立到现在,仅3年多时间,年产量从1500吨提高到10000吨,防腐处理技术由最初的喷涂升级到了全球制造业顶尖的电泳技术,并先后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项国家专利。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表明: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把自己放到高手云集的环境中,才能让自己成长得更快,只有瞄准了自己的标杆对手后,才会让自己发展得更快。
      启示二: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蒙牛、伊利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企业只有坚持不断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一是企业的发展理念要创新。蒙牛创业之初在无奶源、无工厂、无市场的“三无”状态下,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借鸡下蛋”的创新理念,为蒙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伊利多年以来坚持“做长青企业,先做强,再做大,创新铸就成功,学习赢得明天”的发展理念,使企业坚持稳步健康发展。每一个企业无论大小,都应该倡导自己所信奉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指导企业及员工的行动指南,同时通过各种创新方式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等,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二是企业的制度与文化要创新。企业制度和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蒙牛制度的“硬约束”和文化的“软约束”为蒙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蒙牛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上级礼遇下级、赛马不相马、蒙牛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等制度的创新和执行,为蒙牛提供了制度的“硬约束”;蒙牛的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根深蒂固,“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与自己较劲”等文化理念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软约束。蒙牛从开始成立就是大家入股的股份制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股东队伍,使更多的员工把蒙牛的事业当成自己终生的事业去奋斗,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这些都为企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企业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技术创新。这是任何一家企业发展壮大之本。蒙牛和伊利正是坚持产品的不断自主创新,开发研制各种风格、口味、形式、适应各类群体的牛奶相关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站稳了脚跟。蒙牛长期以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营养需求、不同饮用时机,设计了不同产品系列,将创意转化为口味、进而转化为关爱。正是蒙牛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市场上出现了那么多蒙牛的经典产品。比如蒙牛真果粒、特仑苏等。伊利集团同样非常重视自主创新,伊利集团拥有中国唯一的乳业研究院,中国唯一的乳业专利信息平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四个事业部技术中心的二级研发体系,每年研发新品数百种。
      启示三:如何引导企业把对标变成自觉行为是对标行动的首要任务。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蒙牛、伊利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两家企业瞄准世界一流发展自我的气魄和理念支撑。正是由于他们向先进看齐寻找差距,制定改进举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果。从我市来看,工业企业对标行动开展以来,广大企业实施对标挖潜,改进管理,降低成本,企业实现了稳步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对标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的企业甚至把实施对标管理作为一项政府要求的工作任务被动推进。因此,下一步我们应把如何引导企业把对标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作为首要任务予以推进。一是要切实提高企业对开展对标行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加大力度通过新闻宣传、成果展示、典型推广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氛围,使企业从深层次了解对标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自觉开展对标行动。二是要抓好对企业的帮扶指导服务。企业在实施对标行动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指标体系的建立比较困难,大部分企业很难从本行业先进企业中掌握到核心指标数据。因此,我们要帮助企业加强对标相关信息的搜集,找准标杆对象,明确对标指标,确定行之有效的赶超措施。同时对企业在对标行动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三是要深化对标培训。要通过聘请专家授课、企业管理人员分析讲解、到标杆企业现场答疑交流等方式,提升企业对标工作人员的理论实践能力。四是要实施典型引领。要分行业、分规模、分地域、分特色培育对标行动典型示范企业,利用现场观摩会、专题座谈会、学习考察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引领全市工业企业对标行动的深入开展。五是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支持创新能力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对标,同时加大对对标的扶持和奖励力度,确实在资金、项目上向对标企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