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7-03-14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市外专局)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工作总结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 文号: 索引号116/2017-164138
2016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重点目标任务,集中精力重点推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技信息、人才集聚地”打造步伐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区域融合科技创新先行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被评为“河北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获得上级财政6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被省科技厅评为河北省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先进集体、被市政府评为2016年度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优秀承办单位、被文明办表彰为2014-2015年度市级文明单位标兵,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新进步。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程,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积极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其中“中信戴卡”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专项资金300万元;“铝合金车轮强力铸造工艺及智能化强力铸造机”等104个项目获得省科技专项资金4470万元,同比去年分别增加了9.5%和38.4%;组织下达了“城市电梯远程自动报警安防管理系统”等76个市级科技创新项目。二是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作的通知》,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领域,培育了15家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组织了27家企业申报了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
(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工程,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跟踪服务力度。认真落实省、市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从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支持发展,从政策落实、创新指导等方面助推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中小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企业。
二是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速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及时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10家(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08.5%);新增小巨人企业31家,全市达到90家。
(三)实施京津秦协同创新推进工程,协同创新先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数个重量级京津科技园区落户我市。共有中科院遥感所、地理所、自动化所、过程所等12个院所在我市成立了16家实体企业,中科院半导体所—纳川电子集成技术联合实验室等3个联合实验室在我市成立。中关村海淀园北戴河生态软件园已完成起步区设计方案;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正式揭牌;航天先进光机电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秦皇岛研究院在我市挂牌成立;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遥感航天产业园—中科遥感航天产业园基地项目正式开工。二是众多高校、科研院所项目在我市转化。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建设进入新阶段,5个产业化项目签约;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成为承接中关村海淀园项目在我市落地的高效载体,目前已有90多个项目落地。
(四)实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众创空间等各类企业孵化器迅猛发展。
一是制定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政策。出台《秦皇岛市众创空间发展规划》、《秦皇岛市“双创促转型河北在行动”系列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秦皇岛市众创空间联盟,开展了绩效评价,市财政列支200万元对达标单位给予了奖励。与市房产局联合制定了《众创空间人才公寓租住人员资格条件》,分三批征集了我市有租房需求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60名,现已陆续入住。二是推荐认定了一批众创空间。向省科技厅推荐申报了“鹏远光电众创空间”等6家省级众创空间,其中金北众创、e谷2家众创空间被认定为河北省众创空间;同时组织金北众创、科泰创新工厂等省级众创空间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了“青豆荚创新工场”等2批次13家市级众创空间。全市市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2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场地面积近28万平方米,拥有创业导师195位,培育创业团队248个,入驻企业376家。三是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功能。完善和扩展中技所秦皇岛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功能,利用中国技术交易所秦皇岛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平台开展了净化风幕机、能源计量在线采集、水平铅网电池、蒸汽挂烫机、远程数据无线采集实时数据测控、直线电机抽油采油设备、轴转动等宽曲线双定子高速马达等项目对接和项目库扩容等工作,共促成技术合同成交138项,合同金额3668万元;完成了科技外交官服务行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等单位的技术成果录入总计1628条,并印刷成册面向社会发放。四是继续推行“科技创新卡”制度。组织专家对2015年发放的52份“科技创新卡”兑现申请材料进行了评审,完成兑现25份,兑现金额23.3万元。
(五)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工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强力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召开了动员部署会,下发了《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县区,目前已培育建设企业20家,新增市级以上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22家。依托研发平台,各个建设单位加大科技投入,全年实际到位研发经费达到3.9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163人、培养硕士以上科技人才2351人;取得发明专利340项,转化科技成果287项,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建设步伐。积极组织康泰医学、长胜科技、正大食品和东大秦皇岛分校等单位谋划建设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康泰医学申建的“河北省智能医疗设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胜公司申建的“河北省芦笋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正式批准建设,分别获得省科技厅100万元的建设引导经费;由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申建的“河北省玻璃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长胜公司申建的“河北省芦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中,被评为良好等次,分别获得省科技厅40万元经费支持;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建设的“河北燕山农业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绩效评估中,被评为良好,获得绩效后补助经费80万元;加强院院士工作站建设,今年新组织申报院士工作站2家,全市院士工作站达到14家。
(六)实施科技园区升级工程,园区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秦皇岛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重点项目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向阳光电园区、秦皇岛商博医疗器械及保健品、中环博业烟气量减排等一批项目陆续签约,正在办理征地及前期建设的相关工作;海港高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光伏产业若干规定》,设立光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光伏企业的项目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引进等工作。二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迅猛。今年新认定了10家示范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具有产业特色的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我市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已达2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开展‘星创天地’创建工作,昌黎县葡萄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和卢龙酒葡萄农业科技园区等16个单位获批“河北省星创天地”,对提高我市农业创新供给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
(七)实施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圆满完成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严格执行地震监测和分析预报制度,截至2016年10月25日,共记录地震222条,进行地震分析会商56次,编写会商报告(纪要)13期,准确完成尚义4.0级等3次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工作,地震分析预报工作获全省优秀奖。二是积极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继续完善 “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对全市宏观观测点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信息重新核实登记,完成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基础资料调查、秦皇岛市自然灾害志(地震部分)编辑等工作。积极应对辽宁朝阳4.6级地震,为政府当好了参谋,稳定了社会秩序。三是依法推进科普宣传教育和震害防御工作。积极组织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新增7个示范社区和11所示范学校,其中天洋新城被评为全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成功承办第五届“平安中国”防灾宣导万里长城行(山海关站)活动。加强人员培训和对县区的指导力度,顺利完成地震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和衔接工作。四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河北省区域烈度台网(秦皇岛)建设项目27个烈度台站的背景噪声、现场勘选和土地租赁等工作,完成秦皇岛市地震应急指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基础数据调查收集、指挥中心和各县区指挥节点视频会议系统硬件安装等工作。
(八)实施知识产权培育工程,
一是院士工作站建设稳步推进。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科协等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开展指导和服务,不断加大院士智力引进工作引进力度。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全市省级院士工作站达到14家。充分利用北戴河院士联谊大会的有利契机,开展了“院士港城行活动”,有力地推动院士及专家团队走进港城,走进企业,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二是加强高端智力引进工作。出台了《关于秦皇岛市扶持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加强面向京津冀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组织开展了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评审工作,对田永君等10个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和朱志华等20个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进行了命名;积极推进“双百双千”科技人才发展工程,新建省级产业创新创业团队7家,获得省厅工作补助经费460万元。三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村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协会、专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团等组织建设,对重点乡镇、重点产业进行帮扶;开展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战工作,选派137名科技特派员赴137个贫困村,为脱贫工作队提供科技支撑。
(十)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成功举办第四届“秦皇岛科技周”。本届科技周以“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之城”为主题,从7月18日至8月16日,历时近一个月,围绕“成果转化、引智入秦、科技金融、政策解读、人才培养、双创基地、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扶贫”等八个方面工作,举办了“京津冀高校院所成果发布会、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十五项活动。中科院理化所、半导体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燕山大学等24所高校院所发布了科技成果2000余项,10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发布会,共达成了7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16所高校共计30个团队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马物联网、锐尔未来虚拟现实教育等一批颇具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得到了众多投资人的青睐,经过不懈的努力,大赛正在成为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知名品牌活动。二是加大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举办2场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科研创新创业政策解读会,解读内容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及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政策;邀请了北京、天津以及秦皇岛的5位优秀创业导师与我市近60位创新创业者举办了京津冀创业导师创业故事分享会。三是落实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后补助等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措施。会同税务部门为31家企业、467项研发项目进行认定,预计为企业减免所得税3840万元,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