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2-10-20 发布机构:办公室 字体:[ 大 中 小]
体裁分类:秦政字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文号:秦政字〔2022〕18号 索引号:00035727X/2022-607
各县、区人民政府,秦皇岛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冀政字〔2022〕37号),加快推进秦皇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开放协同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基本建成立体精密智能气象监测网、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和普惠精细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监测、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综合实力保持省内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省内领先,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水平、气象综合实力稳居省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智能观测和数据融合分析、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灾害性天气预报、智慧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积极争列省、市科技计划。加强山、海不同下垫面影响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开展强对流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燕山暴雨等大气科学试验。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非常规观测技术等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秦皇岛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区落实,不再列出)
2.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及京津冀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和建设,支持共建气象相关科技平台示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联合参与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秦皇岛市气象局院士工作站、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室、河北省葡萄气象中心等研究能力建设。落实气象科技力量倍增计划。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强化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总工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将气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纳入我市人才专项计划、人才工程(项目),落实人才奖励和激励政策。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举办气象行业技能竞赛。将气象领导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围,不断优化气象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气象教育培训,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市气象局、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提高精密监测水平。科学加密建设天气、气候和专业气象观测设施,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重点完善天气雷达网,提升大气垂直廓线观测能力。强化国产化、高精度、智能化气象探测装备的应用,推动各类气象探测装备迭代更新。完善市级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和试验验证体系。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加强气象、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公安、城市管理、通信管理等部门协作,依托通信铁塔、高层建(构)筑物等开展气象观测,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做好无线电频率使用协调。(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通信办、市城管执法局、秦皇岛无线电监督执法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预报精准水平。加强对省级智能网格预报数据产品的应用和订正,建立逐小时快速更新的降水、气温等网格预报产品显示平台。研发精细到乡镇(街道)的智能化暴雨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建立海陆风监测平台,开展海陆风对本地气象要素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型多源探测资料,建立暴雨、冰雹、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潜势短临预报系统,提高突发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发布能力。(市气象局负责)
3.提高服务精细水平。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精细气象服务技术,研发、优化气象服务算法,建设面向公众、行业的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发展需求自动感知、产品自动生成、信息精准推送的智慧化气象服务,有机融入决策指挥、调度管理平台和智能生活终端。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探索打造普惠共享的气象服务众创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市气象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加强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河北中心的大数据资源、计算资源、算法资源的应用。利用市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开放平台,推进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加强跨部门、跨地区气象数据获取、存储、汇交和使用,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优化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能力。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市气象局、市工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委网信办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提升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分灾种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海洋灾害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决策支撑平台的应用,加强各行业气象灾害指标阈值研究,实现风险快速识别。修订《秦皇岛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化水平。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指挥系统对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林业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海洋渔业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强化普查成果应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强化防御设施建设,提升重点区域和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挖掘气象文化宝藏,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和文化传播。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市气象局、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通信办、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海洋渔业局、市民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增值效益。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装备安全高效的新型作业和观测设备,提升云水资源监测利用能力。开展森林防火及生态涵养人工增雨示范区建设。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巩固安全作业设施,规范弹药存储,保障作业队伍稳定,提升科学、精准作业能力。坚持安全管理、严格监管。(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标准化建设,完善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多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能力。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督促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改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健全气象为农服务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做好关键农时气象保障服务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病虫害防控等精细化气象服务。持续推进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链条、伴随式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精细化影响评估,完善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评估业务,推进国家级、省级“气候好产品”创建。〔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海洋经济气象保障能力。将岸基站、浮标站以及微波辐射计、闪电定位仪、风廓线仪等海洋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纳入海洋观测网规划内容,推进海洋和气象观测信息共享共用。建设智能化海洋气象服务系统、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提高精细化海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提升海上应急、海上交通、沿海旅游、海洋渔业、海上能源设施等气象预报服务水平。(市气象局、市发改委、秦皇岛海事局、市海洋渔业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旅游康养气象保障能力。围绕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建设花粉浓度、负离子、紫外线等专业气象监测设备,开展天气气候敏感性疾病气象条件预报预警和健康气象风险服务,建设康养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康养休闲气象指数等产品精准推送。研发自然物候景观、特色天气现象景观、自然地理特色景观等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发展生态气象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助力打造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地等国家气候生态品牌,推动气象与旅游文化、宜居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市气象局、市旅游文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气象+”赋能行业发展能力。面向重点行业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强化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建立供暖气象服务体系,提升电力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和光伏、风能发电功率预报能力,建设全域范围气象监测支撑体系,助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发展高速公路、货运铁路、通用航空、海上航运等大交通气象服务。共享交通流量、公路路况、船舶定位等交通信息,增强交通气象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执法局、秦皇岛海事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提升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强化气象科技支撑,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应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科技成果,支撑马拉松、帆船帆板等重大体育赛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服务保障,助力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北戴河旅游旺季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海洋遥感数据应用,升级北戴河旅游旺季气象服务系统,完善应对极端天气气象服务保障机制,为不断突破“历史最好”目标提供科学决策。(市气象局、市旅游文广局、市体育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强化普惠均等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公共气象服务政策投入力度,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增强农村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完善公共气象服务融媒体传播平台,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多元气象服务供给。推动气象服务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构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库,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气象服务需求智能感知、服务定制供给能力。探索利用网络机器人、微信公众号开展基于用户位置和应用场景的定制式、个性化气象服务。(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供给。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精细到街道。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和网格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等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增强城市抵御重大气象灾害的韧性。(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水务局、市城管执法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1.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候承载力评估,提升生态涵养区、生态修复区的气候变化监测和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强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点城市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面向能源转型,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气候资源评估。建设覆盖典型生态类型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温室气体监测网,加强碳排放源和吸收汇动态变化研究。(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气候资源合理利用开发能力。建立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谱,开展风光资源评估和未来资源趋势预测,开展风电、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和风光互补潜力评估。完善风能、太阳能观测站网布局,开展风能太阳能发电功率、发电量预报预测,提升电力消纳水平。(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提高生态保护修复气象保障能力。开展燕山生态涵养区、渤海湾海岸海域生态保护带等生态功能服务和气象影响评估,强化湿地、沿海防护林和环京津生态空间等重点区域气象服务。完善生态业务体系与气象服务机制,强化生态系统重大工程建设气象保障、生态文明绩效考核科技支撑。加强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海洋渔业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旅游文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有效衔接各项改革与创新措施,解决本地、本领域气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统筹规划。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内容。科学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观测网络,深化气象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地方气象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实施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
(四)加强投入保障。各县区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其投资主要由本级财政承担,运行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安排,做好资金、项目、用地等支持保障。稳定气象人才队伍,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气象职工有关待遇所需经费。支持基层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