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工资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秦皇岛市城镇单位劳动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09-04-24        发布机构:统计局        字体:[   ]

体裁分类:统计信息        主题分类:其他        文号:        索引号:171/2009-151348

 

2008年,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奥运年的有利契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重重压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9144元,比上年增长27.6%,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20.9%。
(一)城镇单位劳动就业情况
1、从业人员总体水平
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8.31万人,比上年增加2181人,其中在岗职工26.66万人,比上年减少7096人;其他从业人员1.65万人,增加9277人 (因统计口径改变,从中介雇用的劳务派遣工及农村电工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 。
2、分经济类型看
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8.43万人,比上年减少913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4万人,比上年减少198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8.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92人。国有、集体、其他三种所有制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65.1%、3.7%、31.2%,与上年相比,国有、集体单位略降,其他单位上升0.9个百分点。但在岗职工减员问题突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17.72万人,比上年减少6165人;集体单位1.00万人,减少598人;其他单位7.94万人,减少333人。三种所有制单位职工在岗率(在岗职工占职工总数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国有单位下降2.8个百分点;集体单位下降3.8个百分点;其他单位下降3.9个百分点。
3、分单位性质看
全市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7.35万人,比上年增加2035人,在岗职工15.92万人,减少5894人;事业单位从业人员7.85万人,减少199人,在岗职工7.68万人,减少1219人;机关单位从业人员3.11万人,比上年增加345人,在岗职工3.0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4、分国民经济行业看
19大行业中,从业人员呈现10增9降态势,其中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比上年增加3835人;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增加1181人;金融业增加883人,居第三位。人员减少最多的行业是建筑业,比上年减少2221人;其次是教育业,减少1216人;批发和零售业减少736人,居第三位。在19大行业中,在岗率超过95%的行业有14个,其中采矿业在岗率为100%,农、林、牧、渔业在岗率为99.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岗率为99.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岗率为98.9%,教育在岗率为98.8%,但仍存在在岗率特别低的行业,如金融业在岗率仅为59.0%。
5、分三次产业看
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人员0.21万人,第二产业10.12万人,第三产业17.98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0.8%、35.7%、63.5%,从业结构稳定合理,符合我市就业格局。其中,在岗职工第一产业人员为0.21万人,比上年减少8.7%;第二产业9.55万人,减少4.5%;第三产业16.90万人,减少5.4%。全市在岗职工三次产业比重为0.8%:35.8%:63.4%,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
6、从人员内部结构看
(1)女性从业人员
2008年全市从业人员中,女性达10.85万人,比上年增加95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8.3%,与上年基本持平。
(2)非全日制职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以小时工为主的短期用工方式,既适应劳动者自主择业的需要,又为用人单位节约了人工成本。2008年我市城镇单位共使用非全日制用工1449人,其中企业用工804人,事业单位475人,机关170人。
(3)劳务派遣用工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些单位招收员工形式由“直接招收”变为中介机构“劳务派遣”。2008年全市共有77家单位使用了劳务派遣工,占2.3%。劳务派遣工年末人数为6757人,占全市其他从业人员的40.9%,其中企业用工6154人,事业482人,机关121人。在行业分布中,制造业用工最多达2558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32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7人。
(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
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中,共有离岗职工1.87万人,比上年减少2526人,其中,国有单位减少766人,集体单位减少773人,其他单位减少987人。在行业分布中,离岗职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46.8%。随着离岗职工不断减少,单位负担逐步减轻。
(二)城镇单位劳动者报酬情况
1、总体水平
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职工收入快速增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均突破8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83.45亿元、8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3%、24.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914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4756元)高4388元,处全省第二位;增幅为27.6%,比全省平均增幅(24.3%)高3.3个百分点,处全省第四位。
2、分经济类型看
2008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30479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05倍;其他单位次之为27368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93.9%;集体单位最低为19930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68.4%。从平均工资增幅看,国有单位增长26.6%,集体单位增长48.1%,其他单位增长27.7%,集体单位增长幅度最大,但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额是国有单位的65.4%、是其他单位的89.8%,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虽快,但基数较低,加之在岗职工人数较少,对全市平均工资影响甚微,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国有单位平均工资的增长,随着其他单位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将成为影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重要因素。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仍存在特殊性,如集体房地产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1310元,比国有房地产业高19459元,是国有房地产业的1.89倍;集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4785元,比国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高16716元,是国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1.93倍。
2、分单位性质看:
2008年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0363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04倍,比上年增长25.1%;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6402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90.6%,增长31.3%;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475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01倍,增长34.7%。全市企业、事业、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高低相差9.6个百分点,比上年6个百分点的差距又有所加大。
3、从国民经济行业看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六个行业,处于前三位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1140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75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9650元,是全市的1.70倍;金融业48315元,是全市的1.66倍。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是采矿业13635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46.8%;农、林、牧、渔业14521元,只有全市的49.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7595元,只有全市的60.4%。高低比为3.75:1,比上年(3.1:1)有所扩大,差额也由上年的24356元扩大到37505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14个行业,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64.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2.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9.3%,均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以上。涨幅最低的两个行业分别是采矿业增长0.2%,农、林、牧、渔业增长7.0%。高基数加上较快的增长速度,低基数伴随较慢的增长速度,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扩大。
4、分地区情况看
2008年,各县区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额的差距逐步缩小,排名前三位的是市直37375元、山海关区27665元、海港区27049元,最低的是昌黎县21704元,平均工资高低比为1.72:1,比上年末的1.79:1有所缩小。但平均工资增长速度的差距在逐渐加大,2008年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5个县区,前三位是卢龙县增长40.6%,海港区增长32.8%,青龙县增长31.6%。增速最低的北戴河区仅为18.1%,增速高低比为2.24:1。
5、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情况
2008年全市离岗职工平均生活费为10179元,比上年增加1875元,增长22.3%,但绝对额仅相当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4.9%,而且在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中生活费标准相差甚远。从三种所有制看,国有单位12192元,集体单位2114元,其他单位9323元,集体单位仅是国有单位的17.3%,是其他单位的22.7%,集体单位离岗职工平均生活费月均176元,比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还低64元。
(三)单位就业和劳动报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城镇单位就业及就业者劳动报酬均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增长的影响较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拉动减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工业以及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均有所回落,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减少,限产、停产增加,劳动就业吸纳能力减弱,下岗人员增加;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也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企业经济不景气,一些单位进行了轮岗或人员岗位整合,或有少量裁员。现状难以维持,发展则更加困难,引发了一系列就业问题。
2、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津贴标准的大幅提升对全市涨幅的影响较大,但行业工资及各经济类型间工资水平差距加大,个别行业中极高收入拉动整个行业职工平均水平偏高、离岗职工生活费水平偏低等现象仍然存在,平均代表的是总体集中趋势,平均工资的大幅提升掩盖了实际发展的不均衡。
(四)对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几点建议
1、发展经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业和职工收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必须有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做保障。只有经济发展,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失业人员减少,职工收入水平才能持续提高。
2、创新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使非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努力打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互相共存,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并且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素质,培育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3、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确定投资方向时,结合我市特点和资源优势重点考虑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帮助停产、半停产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形成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的良性机制,并保证就业再就业质量,解决好再就业者收入不高和就业安置工作稳定性差等实际问题。
4、建立合理的工资支付制度。制定工资支付法规,把工资监管落到实处,解决最低工资支付、拖欠工资等实际问题,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利益。同时加快建立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地区经济增长同步调整制度,适度提高职工工资收入,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5、缩小地区间、行业间职工工资性收入差距。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服务、税收减免等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协调地区间、产业间、行业间的均衡发展,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体现社会公平,特别关注分配过程的公平,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