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秦皇岛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09-28        发布机构:科技局        字体:[   ]

体裁分类:其他规划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        文号:        索引号:116/2016-154120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秦皇岛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2016年9月19日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依据《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行动指南。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市”称号。
(一)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83项,其中省级以上716项;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99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专利申请量12638件、授权量7889件,均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84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比例达到36.3%,比“十一五”提高5个百分点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家,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后工作站7家;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12%,居全省前列。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创新型企业52家,其中省级9家;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30家,59家企业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家, 其中超亿元企业30家。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或者牵头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全市依托企业建设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达到90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专利提升行动,138企业实现“零专利”的突破。2014年企业R&D经费支出11.1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82.8%,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三)支撑产业转型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在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取得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轮产品、社区养老健康服务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组建河北省芦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北省生物固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建设17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秦皇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秦皇岛海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区相继成立,实现了我市高新区建设“零”的突破,全市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集群,201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12%,位居全省前列。
(四)京津秦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市政府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海淀园全国首家分园——秦皇岛分园揭牌成立,60余个项目落地分园。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挂牌,吸引中科院12个所成立了16家实体企业和3个所企共建平台;市政府先后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等22所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和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分别成立,谭天伟、柳百合等院士率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与我市企业开展了项目研发、人员培训等合作。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共建秦皇岛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实现了全国科技成果在我市的交易转化。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管理平台,建立专家网上评审制度,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成立秦皇岛银行科技支行,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红土创业基金。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促进了创新主体不断发展。科技宣传与普及形式更加多样,载体更加丰富,出色承办3届北戴河全国科技成果巡回展,连续3年举办秦皇岛科技周、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重大活动,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活跃。
   二、机遇与挑战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新的科学发展、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愈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将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随之应运而生。世界各国纷纷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2创新驱动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科学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和国际地位,明确了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科技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3创新发展、绿色崛起进程如火如荼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省正在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共享京津冀创新资源、弥补科技创新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全市确立了科技引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玻璃建材等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为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全市“五个发展、四个领先、三个高于、两个提前翻番、一个全面建成”总体思路目标,科技创新面临很多新的需求。首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无论是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都需要应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促进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融合发展。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要求。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市场瓶颈、人才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有效的科技创新方法提供出解决路径和方案。第三,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新诉求。我市对生态环境有着特殊要求,更加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改善人口健康、食品安全、共享经济等民生问题,也对科技创新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新任务,我市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突出表现在:研发投入强度处于较低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创新型领军人才匮乏,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在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创新成本等方面尚需加强。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与京津协同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构建主体突出、职责明晰、衔接高效、服务完善、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提供强大支撑与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贯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引领支撑全市培育新动能,加快转型升级。
2.坚持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构筑战略性标志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加快提升我市创新能力。
3.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健全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创新资源的巨大潜力。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监督评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4.坚持人才为先,引领创新发展。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培育、引进和聚集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带领科技创新向全国一流和高端迈进。
5.坚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有效吸纳与利用市外和国际创新资源,努力形成深度互利合作、开放共享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创新型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实现“2211”(即:两个提高、 两个增强、一个突破、一个确保)奋斗目标。
1、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0家以上,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85%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达到全覆盖。
2、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3、综合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长,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4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2%。
4、科技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进入全省前列,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5%。
5、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建成2个以上京津冀区域性协同创新重大平台,建成10个以上协同创新园区、基地。
6、确保迈进全省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创新成为驱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到2030年,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和支撑引领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
       

序号

 

       
 

指标

       
 

2015
指标值

       
 

2020
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科技进步贡献率(%)

       
 

62

       
 

65

       
 

预期性

       
 

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1.12*

       
 

3.5

       
 

约束性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1030

       
 

   4000

       
 

约束性

       
 

4

       
 

高新技术企业(家)

       
 

93

       
 

200

       
 

预期性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4.1

       
 

10

       
 

预期性

       
 

6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

       
 

22

       
 

100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38.12

       
 

40

       
 

预期性

 

 
注:*为2014年数据
 
四、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一)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
创新京津冀科技合作模式,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引进京津技术、项目、人才、资金等优质创新资源,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
1、打造各具优势的协同创新区域
着力整合区域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五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区。依托山海关临港产业聚集区和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加快发展交通装备及配件设施、核电、输变电装备等产业,打造临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区;依托海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和抚宁区,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先行区;依托北戴河区、北戴河新区,建设生态优美、功能完备的非首都功能承载基地,打造协同创新试验区;以昌黎县、卢龙县为重点,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支持青龙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打造精准脱贫科技示范区。
2、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协同创新平台
支持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协同创新重大平台。推进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北京大学(秦皇岛)科技产业园、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北戴河新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遥感航天产业园建设成为协同创新园区或协同创新基地。支持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技术研究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到2020年,落地项目达到500项以上。
3、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完善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职能,推动京津冀科技成果、人才、信息及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与我市创新资源实现共享。推进滨海大学城建设,推动京津冀科技人才到我市参与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共建创新园区或创新联盟。支持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到海外设立、兼并、收购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来我市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或与我市高校、院所、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加快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建设。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二)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我市产业重大需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惠民和军民科技融合为重点,实施九大技术创新专项,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推进各领域新兴产业技术跨界创新,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到2020年,引进、研发、转化各类项目400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专项
以高度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方向,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结构优化为核心,实施“市场主导、强化基础、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战略。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输变电等相关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到2020年,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10项以上,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50项以上;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专栏: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生命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专项
结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借力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整体承接首都卫生医疗、健康养生、教育科研、休闲旅游等功能,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复辅具、基因工程、医疗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构建“药、医、养、健、游”大健康产业链。到2020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10项,发明专利授权10件,把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专栏:生命健康产业
  
    4、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专项
加快以光伏、风电、核电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和以工业废气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环境监测等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开展太阳能光伏专用设备,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除尘、脱硫脱硝及余热余压利用等环保设备,可降解环保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到2020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环保关键共性技术10项以上,发明专利授权10件以上;加快推进秦皇岛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形成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专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5、高性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专项依托燕山大学国家亚稳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快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材料产品开发,推动产品系列化、高端化、品牌化。形成以亚稳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特种玻璃、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到2020年,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达到10项,发明专利授权20件。              专栏:高性能新材料产业     4.农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国家、省星创天地分别达到5家和15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50家以上。               专栏:现代农业产业    7、科技惠民技术创新专项围绕社会关注的污染治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等民生改善重大科技需求,实施民生科技联合攻关行动,力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力争使科技惠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组织研发应用30项实用关键技术,组织实施3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和社会发展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取得较大突破。                    专栏:科技惠民    8、现代服务业产业技术创新专项以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品质化为方向,以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为重点,利用互联网+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到2020年,培育一批品牌服务企业,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技术支撑的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应用创新和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专栏:现代服务业(五)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创新人才积极性为目标,着力在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加快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1、加快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由市科技部门牵头,市财政、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科技计划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聚焦全市重大战略任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将各类市级财政科技计划优化整合成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4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改进专家遴选制度,扩大企业家、风险投资人、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专家参与市场导向类项目评估评审的比重。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简化手续、精简程序,提高研发人员创新效率。完善科技项目报告制度,建立统一的全市科技管理信息平台。构建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2、落实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围绕破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障碍,着力落实我市《关于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其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归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在我市完成转化的,允许将不低于90%的现金收益或股权,用于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允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盈利后,连续3-5年每年提取不高于30%的转化利润,用于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团队成员及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正职和所属单位中担任法人代表的正职领导可以按照规定获得现金奖励。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所属院系所和内设机构领导人员可以获得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3、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改革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将高校、院所研发人员的薪酬、职称评聘与创新业绩挂钩。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建立产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调整机制,完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探索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探索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深入推进我市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重视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突出企业创新,引导协同创新,拓宽奖励推荐渠道,优化奖励等级结构,完善专家遴选及评审机制,提升科技奖励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负责本规划的组织领导,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第一动力”、“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要求来谋划工作格局、摆布工作内容、确定工作优先顺序,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完善投入保障。 根据推进改革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重点支出统筹安排、优先保障。改进市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股权投资、评价后补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严格动态考核。建立以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环境等相关指标为重点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完善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四)加强科技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事迹、经验、做法的宣传力度,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动,推进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助力、科普人才建设五项工程,继续举办秦皇岛科技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