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08-04-16        发布机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

体裁分类:规划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文号:        索引号:198/2008-163731

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十一五”规划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我市建设绿色、和谐、活力、魅力秦皇岛的要求,加强对全市环保产业的宏观引导,确保其健康快速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㈠基本情况

我市环保相关产业初创于1990年,到1993年,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只有22家,从业人员140人。 “十五”期间,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目前,我市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1、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到2005年我市从事环保相关产业共有50家,从业人员达到7315人,固定资产总值12.9亿元,营业收入1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21家企业。涉及了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技术与产品开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

2、环保产业总量增长强劲,占全市GDP的比重不断加大。十五期间我市注重加大对环保产业资金的投入,环保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断加大,由2000年的0.62%上升到2005年的2.9%

3、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出现了中荣太阳能有限公司、秦云科联环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承天环保机械有限公司、双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环保产业设备生产及科研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拥有自己的技术和成熟产品,其中承天环保机械有限公司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Q1-3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秦云科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医疗废物焚烧炉;中荣太阳能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等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可观。

4、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化。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正在吸引包括国有、民营、股份制等优势企业进入环保设备生产和工程建设领域。据《2004年秦皇岛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介绍,2004年末,从事环保产业生产的企业类型有6种,分别是:国有、集体、合资、私营、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

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环保产业发展较快,但还不能适应我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较小。全市50家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中,有从事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业几种类型。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尚未形成,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环保产品也主要以大气和水处理为主;资源综合利用是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为主。据市环保局环保产业中心办公室统计,我市50家环保企业中,除了资源综合利用类环保企业以外,环保产品、洁净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业的企业规模很小,企业注册资本金在50-500万元之间,且50万元占大多数,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较少。

2、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缺少市场竞争力。很多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且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仿造现象比较严重,没有自主研发能力。

3、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不高。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相对集中,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但有些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科技人才欠缺严重。在全市的环保产业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6%,中级职称占9.2%。在环保产业队伍中,企业管理人才也很欠缺,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4、环保产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有关环保产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环保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建设中招投标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环境保护技术服务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无序和不规范竞争的现象。环保产业市场的混乱,阻碍了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市环保产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及发展思路

㈠指导思想

 环保产业的发展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和产品为先导,以“三大”(大院、大所、大企业)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治理污染、资源再生利用、科技开发服务为三大特色,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施外引内联,发展和形成产业优势,逐步培植壮大环保支柱产业。通过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指导,提高环保产品科技含量,搞好消化吸收和创新,使产品质量、性能、技术经济指标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㈡基本原则

1、环保产业要为我市环保工作服务,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和装备的保障。

2、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提高“三个效益”。力争短期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产业体系,推动环保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使环保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实施科技进步与创新战略,提高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

 4、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引导各类人才投身环保产业,加快人才资源转化成生产力的进程。

三、“十一五”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㈠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环保产品产值4.9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洁净产品产值0.4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资源综合利用产值12.3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

——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重点培育秦皇岛市清青环保有限公司、秦皇岛市三雄锅炉有限公司、秦皇岛秦云科联环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山海关电站辅机厂、秦皇岛双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承天环保机械公司等环保产业龙头企业。

㈡发展重点

1环境污染治理设备

在水污染治理设备方面主要提高产业的标准化与成套及自动控制水平,提高整机的综合性能与处理能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资源回收率。并向高效、低耗和提高废水回用率等方面发展。 

在废气污染治理设备方面重点发展大型火力发电站锅炉脱硫和中小型工业锅炉使用的简易、实用的除尘、脱硫脱氮的组合装置。发展高效、高品质的烟气除尘设备,降低烟(粉)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重点支持秦皇岛双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秦皇岛清青环保有限公司、秦皇岛市三雄锅炉有限公司、秦皇岛市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污染防治设备企业的发展。

  2、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及设备 

在工业废弃物处理方面主要是向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固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水平,扩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途径,提高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向垃圾成套处理设备方向发展,发展垃圾转运设备,重点解决垃圾分捡专用设备的性能可靠性及垃圾焚烧设备的开发和消化移植等问题。

重点支持晨砻建材公司、华瀛磷酸公司、泰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秦云科联环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承天环保机械公司等资源综合利用及垃圾处理设备制造企业。

3、新能源开发利用设备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向太阳能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及海水淡化生产设备方向发展。

重点支持中荣太阳能有限公司、绿之翊环保公司、新源水工业公司等太阳能、海水淡化设备制造、生物柴油生产企业。

4、环境污染监测设备 

国际上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仪表发展很快,研制高智能化、高抗干扰能力、高稳定性能、高精确水平的环境监测设备、仪器。 

5、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方向 
      加大各行业清洁生产工艺、设施的发展研究,开发多种节能途径,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一)全面落实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做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的精神,继续争取和全面落实对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对符合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有关部门应优先立项,优先列入国债项目,争取国债资金支持;金融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环保产业项目应积极给予贷款。同时,要抓好国家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

(二)积极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

重视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科技计划中要积极安排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并确保环保技术开发的投入达到一定比例。充分发挥环保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协作,建立环保科研机制,培育环保技术市场,组织环保产品全社会科研项目招标,以骨干环保企业集团为主体,组建环保产业中试基地,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高科技环保产业设备和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我省环保产业技术含量和水平。

(三)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调动全社会投资环保产品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尽快建立我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将污染治理设施从企业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成本核算,并由专业化的污染治理公司承包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企业和污染治理公司根据合同承担相关的经济和环保责任。同时,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依据国家、省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我市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依法保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五)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对环保产业的发展统筹考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列入优先发展领域,统一规划,加强管理。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同时,充分发挥好环保产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委托其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有关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