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2010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0-07-21 发布机构:科技局 字体:[ 大 中 小]
体裁分类:计划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 文号: 索引号:116/2010-154141
秦科技[2010]1号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2010年工作,对于全市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奋进,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核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为载体,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确定为“321155”的目标,即:组织实施300项科技项目,取得200项科技成果,转化100项技术成果,培育100项新产品,壮大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5个特色产业基地。
三、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组织召开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动员大会,出台《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分解目标,部署任务,协调督导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制定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邀请科技部领导、专家举办创新型城市论坛。继续实施创新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重点技术创新、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园区建设、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优化等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乡镇试点建设工作,做好典型示范。
(二)着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以我市现有产业聚集区为依托,加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新兴产业上档次、上水平。
1、针对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织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聘请专家为产业技术发展做出规划,明确产业技术研发的方向和重点,为企业高效研发和引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2、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推进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秦皇岛三维虚拟景区系统”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项目研发工作,增强游客对景区全方位的了解,全面、横向整合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为旅游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实现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技术研发项目300项,取得科技成果200项,争取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50项。选择包装盾构机、高炉无料钟炉顶成套设备等10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分类指导,优先支持,争取得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资助。组织天业通联、山桥等企业开发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4、围绕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等重点领域,新建2-3个省级、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16家,市级达到20家。
(三)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4个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和1个旅游观光科普基地:一是建设数据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秦皇岛分部、IBM软件开发平台、淘数科技等单位,争取成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建设太阳能光伏封装设备产业基地,依托奥瑞特、博硕、瑞晶等企业,力争纳入省级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依托戴卡轮毂、旭硝子汽车玻璃、邦迪管路等企业,争取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四是建设海水淡化设备产业基地,依托燕山大学和秦皇岛山船重机、开发区禹王环境工程公司、新源水工业公司等单位,尽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共性研发和服务体系,提高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品牌优势,打造具有秦皇岛地域代表性的优势产业集群。五是建设旅游观光科普基地,依托新澳海底世界、集发观光园等景点,把旅游观光同科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评比标准,鼓励旅游景区把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科技创新融为一体,建立科普设施,组织科技活动,吸引游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在旅游活动中大力宣传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增加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1、鼓励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在太阳能光伏、汽车轮毂制造等领域,组建1-2个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项目为纽带,推进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开展技术合作,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
2、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升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市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开发区创业中心、港城创业中心的服务水平。谋划建设光伏设备制造孵化器、信息产业孵化器等专业孵化器2个,为科技企业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3、按照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的要求,加强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壮大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谋划建立3个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即围绕光伏设备制造产业建立海港区光伏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围绕数据产业建立开发区数据特色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建立燕山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
(四)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1、选择秦冶重工、天业通联、齐燕数控、康泰医学等10家市场前景好、研发基础强、引领作用突出的企业,在科技立项、技术合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促其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
2、重点培育壮大科技创新投入多、活动开展好、机制健全的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年内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
3、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环保等领域,筛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有提升潜力的新产品100项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
4、加强与京津地区科技合作,推进市政府和北京市科委签署科技合作战略协议。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意见》,以与中科院合作为重点,谋划建立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组织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召开大型技术项目对接会2次,吸引100项高技术成果来我市实现产业化。帮助50家企业与30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5、培育建设技术市场,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上技术市场和燕山大学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依托,加快建设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移、交易和转化。
6、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扶持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市场占有能力强的专利技术项目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7、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探索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建立科技管理部门主导的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科技贷款公司和科技担保机构,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年内争取天业通联在创业板上市。
(五)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培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创新典型宣传,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市民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以及科技创新的能力。
1、制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项目认定办法,开展认定工作,促进100家以上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工作,帮助拟申报企业提高专利、科技项目管理水平,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
2、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举办“3.15”、“4.26”等大型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举办2-3期知识产权培训班,培训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500人,强化知识产权观念,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3、争创创新方法试点市,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从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筛选30-50名长期从事产品的设计或工艺开发、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流程有一定的理解、对本行业的相关产品及其设计知识有一定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以TRIZ理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为核心的产品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培训,传播国内外优秀的创新方法理念,促进创新方法在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推广应用,培养创新工程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4、加大科普力度,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技进社区、送科技下乡等系列科普活动。向广大农民、社区居民发放信息宣传资料10000册,举办各类培训班500次,培训人员5万余人次。制定市级科普基地认定办法,认定市级科普基地20家。
5、谋划建设市科技馆,这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硬件设施之一,在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宣传科学知识的同时,既能进一步激发公众科技创新热情,又可以打造成为我市新的旅游名片。在考察学习先进地市科技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标准》,提出我市科技馆的建设规模、内容设置、资金投入、日常维护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思路,努力探索一条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好、量力与适度相结合、独具地方特色的科技馆建设之路。
6、强化科技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科技与创新》期刊、《科技工作信息》等载体,宣传科技创新典型企业、典型人物、典型活动,谋划设立创新宣传专栏,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六)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
1、全面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成立全市涉农部门和院所参加的“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农业现代产业总体布局,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产品特色、有产业基础、有发展潜力的昌黎干红酒、山海关大樱桃、抚宁中华寿桃、青龙道地药材、卢龙甘薯等10-2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专业村镇,整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协助他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统一纳入全市现代产业园区管理,举全市之力加强这些园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引导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园区集聚,把园区建设成推广应用优新农业品种、高新农业科技、现代物质装备、新型生产工艺、科学管理方式、先进经营机制的试验示范基地,提高全市农业竞争力、质量效益水平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彰显度。
2、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昌黎果研所和河北农大秦皇岛海洋学院等单位,成立“秦皇岛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驻秦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立足区域优势农产品及其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区域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市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3、全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活动,提请、促成市政府成立市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领导。拓宽科技特派员的来源渠道,把大学生村官和乡土人才纳入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年内新下派200人,力争2-3年内实现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使科技特派员达到2287人,全年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00项,举办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50次,培训农民1万人次,与农民共建经济利益联合体10个,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七)着力做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总体要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研究未来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指导科技工作更加务实高效开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坚持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认真落实党员学习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创建规范化、创新型党支部,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员奉献日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深入开展机关文化建设。以全市传统文化“六进”和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机关、文明型机关、和谐型机关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机关形象,创建服务品牌。继续开展每人读本好书活动,定期组织交流,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形成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升内在文化素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技能。
3、抓好作风建设。巩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坚持改进作风,带着感情深入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科技创新部门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研究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改进作风融汇到工作实践中,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坚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4、加强组织领导。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职责分解到科室,责任到人,明确目标和完成时限。注重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对重点工作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加大调度与督导力度,继续完善月调度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