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8-04-16        发布机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

体裁分类:计划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文号:        索引号:198/2008-161648

 

关于秦皇岛市2006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26日在秦皇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秦皇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宪民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安排,请予审议。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既定的工作重点,狠抓落实,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1.56亿元,增长12.6%,高于年初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85亿元,增长36.8%,高于年初预期目标16.8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66.54亿元,增长19.6%,高于年初预期目标7.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66亿美元,超过年初预期目标(2.42亿美元)0.24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外贸出口19.6亿美元,增长6.5%,高于年初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81亿元,增长14.2%,高于年初预期目标2.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6元,增长10.2%,高于年初预期目标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829元,增长13.4%,高于年初预期目标7.4个百分点。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农业增加值完成71.92亿元,增长10.7%。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的比重由2005年的34.1%提高到2006年的41.3%,种植业增加值占一产比重由2005年的51.3%下降到2006年的45.3%。全年粮食总产84.87万吨,增长0.3%。肉、蛋、奶产量分别完成28.0万吨、9.7万吨和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7%-4.4%8.4%;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建和改造通村公路1517公里,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5座,治理水土流失82平方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新建沼气池17302个,解决农村3.35万人饮水困难或安全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5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3.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人全省农业产业化综合水平排名中居首位);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全部取消农业税,并对农户实行政策性补贴近2000万元,受益农户达41.68万人;文明生态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第二批262个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圆满完成,第三批213个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7.5万人,新增劳务输出3.3万人。

(二)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运行质量有所改善

年内实施领先科技公司豆科根瘤菌产业化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62项,骊骅公司口服葡萄糖等49个项目年内实现竣工投产。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91.44亿元,同比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0亿元,同比增长18.1%。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完成增加值101.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2.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76亿元,同比减少50.9%。实现税金15.9亿元,同比增长8.9%

(三)第三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1.05亿元,同比增长12%。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2.03亿吨,增长19.2%。集装箱运输完成20万标箱,增长90.4%。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1426万人次,门票收入2.64亿元,旅游社会总收入77.94亿元,旅游创汇10156万美元,分别增长8%、12.7%、13%和19%。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81亿元,同比增长14.2%。消费价格小幅上扬,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8,控制在年初预期103之内。其中,食品上涨2.6%,居住上涨4.7%。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97.7。其中,轻工业上涨1.5%,重工业下降1.8%。

(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85亿元,同比增长36.8%,比年初预期高16.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5.5亿元,同比增长35.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45.2%。第二产业投资85.1亿元,增长163.2%,其中工业投资83.5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7.6%,增长161.4%。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309项,完成投资149.89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新开工项目179项,完成投资60.52亿元,同比增长42.6%。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94项,完成投资105.27亿元,同比增长36.2%。其中,新开工项目45项,完成投资32.27亿元,同比增长55.2%。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保定天威变压器出海口基地等37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24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3%。年内首秦二期、奥格特种玻璃等70个项目竣工投产。

179项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中,工业项目122项,完成投资39.58亿元。45项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中,工业项目29项,完成投资22.7亿元。

前期谋划和推进项目取得较快进展。谋划储备了“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的亿元以上项目246项,总投资1934亿元。其中,省重点前期推进项目金海公司玉米深加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山海关船厂百万吨造船工程列入省第一批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省发改委代省政府与市政府和山船厂签订了责任书;山海关港已完成规划方案设计并确定投资主体;山刀(山神庙-刀尔登)铁路省发改委已原则同意列入省“十一五”交通建设计划;抚宁电厂项目通过可研审查,环评报告通过国家环保总局中心评估。

(五)内外资引进取得新进展,开放步伐加快

全市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5项,实际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超额完成全年利用外资2.42亿美元的目标任务;引进内资50.83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省外资金43.36亿元,同比增长25.78%。外贸进出口完成28.93亿美元,同比增长8.4%,再创新高。其中出口完成19.6亿美元,增长6.5%,创历史最好水平,居全省第三位;进口完成9.33亿美元,增长12.7%。

(六)财政税收快速增长,金融形势保持稳定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6.5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2%,增长19.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3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1.7%,增长25.4%。税收完成56.9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5.5%,完成预算的105.4%,增长19.6%。银行存款继续保持增长,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25.31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0.45亿元,比年初增长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53.78亿元,比年初增长17.7%。

(七)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两个确保”成果得到巩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增2.33万人,医疗保险新增参险人数2.8万人,失业保险新增参险人数1.3万人,工伤保险新增2.6万人。有6.1万城镇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低保工作开始启动,年内有1.9万名农村低保对象享受低保。认真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控制在年初预期目标(4%)以内。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贯彻落实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临时务工人员工资标准及各项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6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9元,增长13.4%。

(八)各项改革继续扎实推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市县(区)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耀华集团、秦港集团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商业银行《综合治理方案》获国家银监会批准,置换不良资产8.87亿元。农村信用社完成7.5亿元专项票据认购,股金余额达到17亿元。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全面展开。推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贷款担保能力达到15亿元。

(九)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被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山桥集团技术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正大公司、北戴河通联路桥机械公司技术中心被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市已有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根瘤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全市已有5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计划,17个项目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全市取得科技成果55项,专利授权量302件,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0项,98家高新技术企业、133项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省级认定。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小学布局不断调整,现代教育水平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加大。民办教育取得新进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报业大厦投入使用,文化广场基本完工。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彩色周末”活动430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免费向农民送出电影2700场(次)、图书近万册,送戏90场(次)。文艺创作精品呈现,大型评剧《大山的儿子》在全国评剧节评比中,获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现代评剧剧本《渤海湾的笑声》在国家权威剧作刊物《中国剧本》上发表,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

体育、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全面启动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秦皇岛赛区筹备工作,承办3场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活动;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完成改造43所卫生院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卢龙、抚宁两县农民参合率分别达到68%和81%。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个。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个疾控中心、5个传染病院()1个紧急救援中心投入使用。

各位代表,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预期目标。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市除存在总体经济实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海洋经济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港城联动亟待增强、体制与机制创新步伐亟待加快等深层次矛盾外,还存在一些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牵动全局的大项目;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三是项目建设用地紧张;四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五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六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对于以上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07年是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第一年,也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关键年。做好2007年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委的各项要求,力争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安排,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0.23万人。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减少9立方米。

——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3%。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

——耕地保有量18.12万公顷。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打基础、增后劲

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抢抓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重大机遇,主攻大投入,推进大项目,建设大园区,构筑大产业,真正形成以项目促增长、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切实加强项目工作组织领导。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努力营造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良好氛围。继续实行市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大项目建设协调和督导力度,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联查、年终考核。建立项目激励机制,重奖项目建设有功人员。

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的谋划和推进工作。在项目谋划上,突出优化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工业项目,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农林水项目,突出缓解瓶颈制约、扩大经济腹地的基础设施项目,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循环经济项目,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兴城镇化项目,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公益性项目。在具体项目推进上,强化调度协调,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山海关古城保护与开发、美铝渤铝热轧等续建项目按计划推进,山海关港、百万吨造船等11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建设,耀华TFT-LCD液晶玻璃显示基板、民航机场、承秦高速公路(秦皇岛段)、山刀铁路等重点前期推进项目取得较大进展。积极争取富士康电子、吉利汽车整车制造等新的战略支撑项目取得新进展。

切实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一是抓好“招商选资”。以港澳台、韩日、欧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为重点招商区域,精心组织实施好各项招商活动,力争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大企业。二是抓好产业招商。一方面围绕现有重点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以做大产业集群为目标,拟定一批产业延伸、产业配套、产业对接项目,寻求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以培育新的战略支撑产业为目标,拟定一批投资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广泛推介,寻求战略投资者。三是改进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量和成效。转变招商思路,在鼓励和支持全民参与招商活动的同时,强力推动专业招商。深入推进中介招商,选择一批有实力的中介机构,招聘一批专业招商经纪人,包装一批可操作性强的外资招商项目。大力推行概念招商、网上招商、以贸引资、以商引商、增资扩股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推进招商工作。牢固树立引进技术、智力资本先于、大于、优于产业资本的前卫意识,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动科技招商和智力招商,实现引资与引智互动促进。坚持部门招商与企业招商并重,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做好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民营企业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合作,快速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设施建设,化解各类生产要素制约,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简化行政管理服务事项,提高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落实亲商、安商、富商政策措施,构筑“公平、稳定、透明、高效”的投资软环境,推动全市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

积极化解土地、资金等项目建设要素制约。一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妥善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合理安排用地指标,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项目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项目用地。在争取更多用地指标的同时,通过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完善土地置换和整理出成片用地等灵活多样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增加土地供给。促进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强化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控制,建设推广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努力增加项目建设投入。积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支持力度,集中有限财力,采取参股引导、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国家和省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对全市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大项目以及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银企合作”,搭建银企对接信息交流平台。真正放开、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激活民营资本潜能。进一步拓宽外引内联渠道,吸引域外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园区建设,为项目建设搭建平台。进一步整合现有园区资源,优化园区布局,科学确定各功能区的定位和分布,引导园区向专业化、集约化、清洁化发展。突出抓好市开发区西区、开发区东区、海港区北部近港工业区、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已有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促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按照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机制,加快启动建设山海关临港工业园区和海港区东部临港工业区。积极引导各县规划建设23个功能明确、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的工业园区,增强集聚产出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产值、税收等利益调节机制,调动各级抓园区、抓项目、抓产业的积极性。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

强力推进临港工业发展。牢牢把握临港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临港工业产业优化和升级。一是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在巩固提升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把装备制造业作为调整结构的着眼点、快速崛起的支撑点、增强竞争力的落脚点,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在已有大型发电设备、变电设备、烟草机械、冶金机械、钢梁钢结构等基础上,大力实施百万吨造船、宝鸡钢管等项目,积极引进太重出海口、二重集团出海口、河南重工起重设备出海口等项目,建设大型设备出海口基地。认真谋划大型海洋石油工程平台、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大马力农业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项目,不断拓展生产门类和规模,使之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富有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产业。下大力量培育电子、汽车制造业等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的新跨越。二是优化工业创新能力。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同时,重点培育行业(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三是优化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实施“百家企业方阵工程”,积极培育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核心竞争力强、在行业发展中体现主导力量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龙头企业方阵,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新型企业组织结构。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临海、临港及开放城市发展高新技术的有利条件,紧紧把握国家、省打造京唐秦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有利时机,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当前的战略和先导产业、未来主导产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手段抓紧抓好。加速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以及县域经济的改造、提升和渗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支持燕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耀华集团特种光学玻璃实验室列入省级重点实验室序列,全面提升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特别是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并切实转化成生产力。扶优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康泰医学生产中心、齐燕数控机床等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对领先科技、燕大软件、东大软件等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力度,促其尽快形成规模。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工程,重点推进华博晶体技术公司蓝宝石单晶及衬底产业化、燕大产业集团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围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着力谋划和引进一批新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扩张。

加速发展临港物流业。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城市经济发展,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港口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调整秦皇岛港布局,谋划西港区整体东迁方案,并加快实施步伐。加快山海关港建设步伐,早日解决开发区东区、出口加工区港口配套和东北货物直接入港问题。加强集疏港交通网络建设。海运:巩固日、韩海上航线,开通和培养秦皇岛至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上海等地的国内海上货运航线,增开国际航线。公路:加快沿海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承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步伐,争取年内开工建设。铁路:调整秦皇岛和山海关地区铁路布局,畅通物流、人流;完成地方铁路小北站搬迁,实施地铁改线工程;加快山海关站与专用线交接场建设,提高山海关港集疏港能力;加快山刀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省“十一五”交通建设项目计划。航空:继续做好山海关机场临时对外开放的争取工作,为长期开放落实各项前置条件;加快推进山海关机场改造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新建民航机场项目,争取年内具备开工条件。二是筹建秦皇岛港口航运服务中心。积极打造电子口岸,争取与海关总署签订电子口岸协议,谋划建设港口航运服务中心。三是加强与口岸物流和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物流园区建设,引进大公司,发展大物流。积极推进工业五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出海口基地、船舶制造基地、全国优质干红葡萄酒生产基地、著名的玻璃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的供需对接,形成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物流园区联动,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临港建成区现有资源,开辟近港物流加工园区,对港口货物深度加工增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灵活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我市,提升我市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四是积极培育口岸物流市场。继续巩固煤炭运输市场,大力培育粮食贸易集散地、进口矿石集散地、口岸钢材集散地、进口化肥物流集散地,努力恢复香蕉市场。积极开展亚欧大陆桥物流合作,在巩固拓展与满洲里口岸国际中转业务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与二连口岸、黑河等陆路口岸的联运互动,扩大俄罗斯、蒙古、中亚各国与秦皇岛港的国际集装箱转运合作。

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围绕“长城滨海公园”主题,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突出抓好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基本恢复明清古城风貌;积极推进山海关国家森林公园、北戴河渔人码头等项目建设,争取尽早投入使用;积极做好会议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招商工作。丰富旅游内涵,发展长城文化游、滨海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引导游客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拓展旅游空间,开发海上休闲垂钓、赛艇、潜水、帆板、海上跳伞等参与性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吸引力。加快研制开发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国外重点做好俄罗斯、新加坡和韩国市场开发工作,国内进一步稳固京津和东北等老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其他地区旅游市场。

加速培育文化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以建设文化强市为载体,充分挖掘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让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把文化品牌转化为产业品牌、产业经济、产业效益。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下大力量培育发展现代文化,积极发展文博会展、卡通动漫、影视制作、文化休闲、艺术品交易、时尚设计、表演艺术、新闻出版、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构架。紧紧抓住我市被列入全国服务外包试点城市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制定服务外包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培训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依托开发区和北戴河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加快引进服务外包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特别是大连市的战略合作,培育我市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

(三)加强工业运行调节,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

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提高运行调节的针对性。建立健全全市工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监测网络,加强重点工业原燃材料、主要产品价格波动趋势的跟踪分析,加强对经济运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建立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应急预案和重大突发事件监控报告制度。

加强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积极发挥煤炭协会作用,指导重点用煤企业积极争取煤炭资源,保障发电企业煤炭储备控制在警戒线以上。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分行业差别电价。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需求。

指导企业加强管理,搞好技术创新,争创名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堵塞漏洞,实现增收节支。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发展规划,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规模和产品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

(四)深入开展“振兴县域经济年”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实施“振兴县域经济年”活动。在全市五年规划中,突出县域,用科学的规划规范县域产业布局,引导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发展。加大对县域发展扶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使用方面,在整合现有各类发展资金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财力重点向县域倾斜,用于县域工业项目招商、合作和基础配套;在项目建设方面,积极鼓励各类投资及项目向县域集中,市级新招商项目优先考虑摆放各县,四大支柱产业上拓下延主攻阵地放到县域,对县域内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雏形,重点扶持鼓励,促其集群化发展,打造规模优势。

加快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在全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树立规划权威,切实把规划作为配置各种资源的依据,引导干红葡萄酒、缝纫机零配件、甘薯深加工、玉米深加工、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抓好项目建设,谋划和实施一批延长特色产业链条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抓好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强化质量和规模效益,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抓好品牌培育,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抓好配套服务,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构建包括产供销、科研、金融、中介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的服务链条。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组织谋划上报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安全、沼气工程、节水灌溉示范、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大型灌区续建等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扶贫开发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搞活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节约保护资源,创建节约型城市。扎实推进能源节约,积极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引导督促耀华公司等11家耗能大户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落实节能目标责任。组织实施北方公司、首钢长白公司、丰满公司等企业重大节能减排改造项目。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促进能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制定电力、钢铁、啤酒等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强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节水工作。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等高效农业灌溉技术,实施旱作基本农田和集雨补灌等农业节水工程。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域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扩大工业“三废”利用规模,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做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骊骅公司、集发公司、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建设,争取骊骅淀粉生态工业园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计划。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和流动污染源治理力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水资源保护,对现有企业实施搬迁或严格排放标准,禁止在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新建有污染的项目;实施北部山区长城沿线绿化、河流水系水库防护用材林绿化、城镇村庄绿化、沿海湿地海防特用林绿化和城市森林“五大生态工程”,构筑绿色屏障。

(六)深化改革,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依法完善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清理监管范围,规范产权管理,健全业绩考核、收入分配等制度;健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积极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推动民营经济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巩固扩大改革成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加强其他重点领域改革。理顺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各级政府收支责任和范围,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形成精干高效的农村管理运行机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改革。

(七)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秦皇岛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贫困学生扶助政策,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和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改扩建6所城市区中小学、48所农村中小学。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贯彻落实《秦皇岛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力争参合率达到80以上%。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15所,确保75所全部达标。积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秩序,切实减轻患者负担;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继续高标准做好2008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筹备工作,完成国家秦皇岛开发区游泳跳水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活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就业实训基地”、和“阳光培训工程”三大基地建设,加强就业培训。加快“商贸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再就业孵化基地功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推进民营企业、个体从业人员参保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和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续保,强力推动城市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

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继续开展“平安秦皇岛”创建活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落实《信访条例》,搞好矛盾和纠纷排查调处,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严格市场监管,稳定市场秩序。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供需总量调控,确保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